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
茶促会简介
天育万物皆有妙,巧夺天工展新貌。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凭借着慈溪市上林湖越窑青瓷茶具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当代人们悠远的的饮茶习俗。由茶产业人士,茶文化研究人士,茶微博微信网络人士共同自愿组成了一个社会... 详情>>
领导介绍
会长:胡建国:2002年—2004年,任慈溪市委办主任;2004年—2006年,任慈溪市市长助理;2006年—2017年,任慈溪市副市长;2017年—2025年,任慈溪市人大副主任。副会长:胡剑稚:2005年任慈溪农... 详情>>
现在学者论茶

从儒释道三教的角度来看中韩茶文化

作者:周琼琼,孙威江添加时间:2013-12-02

从儒释道三教的角度来看中韩茶文化

周琼琼 孙威江

(福建农林 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 福州 350002) 

摘要:中韩两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及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儒家的人生追求、道家的自然理念、佛家的禅晤情神皆汇于其中,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精深、独绝的境界。可以说,没有这一宗教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儒释道三教是如何用于茶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韩两国的茶文化形成盛大气象的。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韩国;儒家;释家;道家


前言

自古以来,韩国与中国就有着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和两国唇齿相邻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在两国源远流长 的文化交流中,茶文化可视为中、韩文化交流的纽带 ,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韩国是中国茶文化传人最早的国家之一。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000多年来绵延不断,使韩国茶文化发展日趋完善。本文就从儒释道三教的角度来看中韩茶文化,从中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儒释道三教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韩两国茶文化形成一定的影响。

  1 从儒家的角度看中韩茶文化

  儒家是以中庸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中庸思想的要义是:人们必须注重自己的素质修养,不断学习和锤炼自己,使之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在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中,在解决纷繁复杂的矛盾时,理智地整体把握而不偏不倚,谓之为中和。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使主要矛盾迎刃而解①。《汉书 ·艺文志 》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1.1儒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而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儒家主张“中和,以和为贵 ,强调天时、地利、人和2008年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那呈现在世界亿万人民面前的“和”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无论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还是陆羽的谐调五行的道之和、斐汶的“其功致和、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 ,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神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 。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成。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 热情 、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

  历代茶诗中,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这一千古绝唱有几句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对茶的诠释②。

  一 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1.2儒教对韩国茶文化的影响

在韩国茶文化中,儒道释在其中的影响以儒家为第一,佛教第二,道家第三。对于茶文化传人韩国的时间有众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新罗善德女王(632·647)时期传人是比较普遍的说法③。据《三国史记 》记载,新罗兴德王时期遣唐使大廉从唐朝携带茶种回国后种植在智异山。这是最早茶文化在韩国本土化的说法 。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还有成为中国禅茶文化鼻祖的净众无相禅师以及新罗金地藏法师等。

固然在茶文化的传播中,新罗、高丽的佛教徒发挥重要作用,但在韩国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儒家,特别是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道学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朱子家礼被普遍接受,故而韩国的茶道又称茶礼。儒家礼仪起主导作用,佛道次之④。

  高丽末期 ,由于儒者赵浚 、郑梦周和李崇仁等人的不懈努力,接受了朱文公家礼。男子冠礼 、男女婚礼、丧葬礼、祭祀礼,均行茶礼。著名茶人、大学者郑梦周有《石鼎煎茶 》一诗:报国无效老书生,吃茶成癖无世情;幽斋独卧风雪夜,爱听石鼎松风声。诗谓老儒未能尽国事 ,唯以煎茶、饮茶为乐⑤。

  韩国茶礼是高度仪式化的茶文化。它以茶礼仪式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形式,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完美境界。因此,茶礼的精神内核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韩国的茶礼精神是以新罗时期的高僧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为源头,中经高丽时期的文人郑梦周等人的发展,至李奎报集大成。最后在朝鲜时期高僧西山大师、草衣禅师那里形成完整的体系。元晓的和静思想是韩国茶礼精神的源头,李奎报把茶礼精神归结为清和、清虚和禅茶一味,草衣禅师对韩国茶礼精神作了总结,尤其倡导儒家的“中正思想⑥。总的来说,韩国的茶礼精神为敬、礼、和、静、清、幺、禅 、巾正,而敬、礼、和 、清、中正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 。韩国茶道受儒 家思想影响最大,故重敬、礼、和 、清 、中正 。

 

  2 从释家的角度看中韩茶文化

  2.1 ( )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自两汉末年佛教传人中国时起,由于教义和僧侣生活的需要,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达成了一种默契 。尤其是僧侣不动不萎不倚地坐禅时 ,茶叶这种具有清火、提神、明目、解渴、消疲等功效的饮料便成为僧侣们的追求之物。据史书记载,普陀山僧侣在五代 (公元 907·960 )时,就开始种植茶树。到宋代时,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时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句 ,饮茶已成为僧人日常生活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一些重要场合,如佛教节日、朝廷御赐法衣名号,往往要举行盛大的茶宴 。

  饮茶作为禅院活动的一部分,除茶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功能是其所需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修行,一种境界的体悟⑦。《茶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碾茶过程巾的轻拉慢推 ,煮茶时的三沸制定,点茶时的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借助事茶体悟佛性,喝进大自然的精英,换来脑清意爽生出 缕缕佛 国美景”(梁子《中国唐宋茶道 )。禅宗逐渐形成 的茶礼 、茶宴庄严肃穆,从容淡雅 ,具有深远 的美学意味 和艺术境界 ,推动着茶文化 的兴盛。在茶礼 、茶仪 、茶宴 中,在点茶 、斗茶 、分茶时 ,看到 的是美的形式 ,悟到的是禅 的精神 ,得到的是茶禅一味的智慧。

  茶禅一味是禅宗茶文化的核心,它大大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它使茶对禅宗的意义由祛养生、提神益思而提升到致清涤烦、觉悟禅意的智慧境界,体现了茶与禅的真正相通之处。在自然虚静 、精行俭德的茶文化中掺人了触类是道而任心的禅味 。此禅味的增加 ,使在三教合一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茶文化也蕴含着越来越多的禅宗思想精华 。

  2.2 ( )教对韩国茶文化的影响

朝鲜佛教是公元4世纪时由中国传人的。饮茶之风传人朝鲜后 ,朝廷的宗庙祭祀和佛教仪式中就运用了茶礼。其中佛门茶礼规范来自于《敕修百丈清规》和 《禅苑清规》,内容与中国禅宗仪式类似。草衣禅师被视为中国的陆羽,他所著《东茶颂 》即以《茶经》为蓝本。综上,可以看出,茶与禅关系密切,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如流传至今的八正禅 茶礼“,它是以茶礼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形式。表演者席地而坐 ,讲究方法与朝向④。

  2008 4 26日在中国宁波第一次举办的海上茶路国际论坛上,与会中外专家首先肯定了宁波港 (古明州港 )作为中国佛教茶文化输出地的历史贡献。早期通过明州港 (今宁波 )来华求法习禅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的遣唐、宋使,他们在中国学习佛教文化 (主要是禅宗 )和茶文化,并带回本国加以弘扬,继而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具有中国式佛教背景的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由此可见,明州港不仅仅是人们泛指茶叶贸易的海上通路,更重要的是中国茶禅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输出地,也是东方文明与物质对话的海上通路。

  3 从道家的角度看中韩茶文化

  3.1道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 。

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 》的记载,都与此有关《茶经 七之事》引述《神异记》那段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 ,遇一道士的故事 ,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 的本性。道家不把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分离,认为是一个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调物我、情景的合一,讲究修炼和内省,追求清静寡欲、质朴自然,这与茶性也十分贴近契合。道家思想渗透后的茶文化更接近普通寒士和普通平民的思想境况,更能使一部分人介入茶文化行列之中。

道家的道士是最喜欢饮茶的,饮茶的方式自在随意,既不像佛教茶道过分执着于精神追求,也不像儒家那样器具礼仪繁琐。道家饮茶一是为了追求空灵虚静的精神境 界;二是为了修炼,增强体魄,长生不老:甚至要达到修成正果 ,羽化成仙的境地 。

3.2道教对韩国茶文化的影响

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大的道教,在韩国茶文化中却影响最小。道教茶礼是以自瓷的茶盅 (茶碗 ,上有绿色的 )为主要道具,用饼、茶汤、酒作为祭品来祭祀诸路神仙,还要以冠笏礼服行祭,并焚香百拜。而佛教禅宗茶礼以中国的禅宗茶礼为主流,中国唐代的 《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其僧人就仿效中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建立自己的佛教茶礼,分为大礼、小礼、灵山作法三种仪式。儒家茶礼以朱子 (朱熹)家礼为依据,主要是在成年 (冠礼)、成亲 (婚礼)、丧事 (丧礼)、祭祀 (祭礼)等人生四大礼仪中使用⑧。另外 ,高丽时代百姓也可买茶而饮,在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典礼中均用茶,亦行茶礼⑤ 。

  4 总结

中韩茶文化以受儒释道的主要影响来说,中国茶文化主于道,韩国主于儒。主于道,道法 自然,故中国茶道注重茶的品饮艺术,即重茶艺;主于儒,儒尚礼仪,故韩国茶道注重礼仪。中国茶道精神为清、和、静、真、俭、淡 ,老庄道家 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韩国的茶道精神即敬、礼、和、静、清、玄、禅、中正,其中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而敬、礼、和、清、中正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

中国的茶文化如同整个的中国文化,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华。儒家的人生追求、道家的自然理念、佛教的禅悟精神皆汇于其中,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精深、独绝的境界。可以说,没有这一宗教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儒道释三教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韩两国茶文化形成一定的影响。尽管儒是否成为“教“仍属争议之列。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深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则是无可争议的。

茶在韩国作为多种文化碰撞的载体,形成和发展了许多关于茶的文化,对韩国 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通过各种行茶礼促进了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通过茶的有益成分和饮茶的效能,带来了保健学和预防学的发展“⑨。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除了要挖掘传统茶礼的内涵外,更应该关注并实现它的现代价值,以求发展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韩国茶礼。

 

参考文献

1、  汪松能。战略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思想[J].中国茶叶,20098):34.35

2、  HTTP://WWW.XICI.NET/UI 4988296/D75158179.HTM

3、  崔锡焕。传入韩国的茶文化[J],建筑和文化。20085

4、  丁以寿。中韩茶文化交流与比较[J],农业考古。20024):317.323

5、  金裕信。韩国的茶道精神[J]。农业考古。20024

6、  刘项育。韩国茶礼以及现代价值[J]。饮食文化研究。20062):81.85

7、  丁俊之,中韩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J]。农业考古。19962):243.244

8、  连振娟。试论江西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为中韩茶文化交流会而作[J].农业考古。20024):19.24

9、  孙伶。茶文化的传播以其社会影响[M]。台湾碧山岩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