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添加时间:2013-05-22
一、名茶简介
人们都知道建德有“千岛银针”和“新安白茶”两个著名茶叶品种。其实,建德还有一种茶叶,具有130多年历史,早在清朝年间就被钦定为贡品,那就是建德苞茶。建德苞茶亦称严州苞茶、顶茶、莲心茶、米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古称严州)梅城、三都一带山岭峡谷中,多次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建德市是中国重点产茶基地,产茶历史悠久,《茶经》中记载的唐代全国八大茶区,其中就包括睦州(即今建德一带)。
建德苞茶外形黄绿完整,短而壮实,茶叶上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内质香气清高,叶底绿中呈黄,茶汤清澈明亮。冲泡时由于重心远离芽尖,偏重在基部一端,所以芽尖向上,看起来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兰花,浮沉于清澈明亮的茶汁中,犹如玉笔凌风,十分好看。此茶以外形独特,品质优异、香气清幽而著称。2008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德苞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建德苞茶在清明和谷雨之间采摘,按茶叶嫩度,分制“顶苞”、“次苞”两种。顶苞为一芽一叶,特别幼嫩,人称“麦颗”;次苞嫩叶稍展,为一芽二叶。苞茶采摘时往往将鱼叶和蒂头一起采,制成的干茶,鱼叶金黄色,蒂头顶端呈微红色,苞裹芽间,是为苞茶品质的重要特征。
根据建德苞茶的品质,可以将建德苞茶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具体的评判标准如下表:
二、历史渊源
建德苞茶创制于1870年,原产于建德三都小里埠、梅城东关一带。明清时期,古严州四方商贾云集,江面商船、花船或航或泊,岸上茶楼酒肆林立。当时,皖南的黄山毛峰尽管茶价很贵,但仍然十分畅销,因此货源供不应求。精明的茶商就在三都小里埠仿制黄山毛峰,所仿之茶别具特色,芽叶连柄带蒂,形似含苞待放的兰花,但与黄山毛峰形质有别,故其名曰“小里苞茶”。此茶芽叶完整壮实,芽毫显露并带有金黄鱼叶,冲泡后形似含苞待放的兰花,芳香四溢,一经问世便声名远播,销量倍增,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商人们感到“小里”名气太小,便在“苞茶”前冠以“严州”二字,更名为“严州苞茶”。
“严州苞茶”盛产期在清末到抗战前夕,年产量达20吨,销往杭州、上海、南京等地。90多年前,转销到原苏联和南洋等地。抗战以后,茶市萧条,产量锐减。建国后,茶叶生产得到复苏,苞茶的产量有所恢复,之后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产量又逐年下降,至20世纪70年代几乎绝迹。
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对苞茶进行恢复创新,并改名为“建德苞茶”。经恢复创新后的建德苞茶,除在原产地三江两岸发展外,还向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的大洲、罗村等高山茶区延伸,1995年,建德苞茶的采摘面积达200多公顷。创新后的建德苞茶,具有外形肥壮、色泽嫩绿、口味鲜醇回甘、汤色嫩绿明亮等特色,并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一类名茶。
三、产地环境
建德苞茶产区位于北纬29°13'~29°46',东经118°54'~119°45'之间。地质构造属钱塘江凹槽带,属天目山、千里岗和龙门山系,地势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部和西部山势陡峻,相对高差达400~600米。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30 米~500米之间的山区、半山区。
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气候,气温相对均衡,冬暧夏凉;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雨日160天,年内分布均匀。在茶树生长旺期的3月至7月,雨水较多,日夜温差较大。年均相对湿度为78%,茶园四周四季湿润,年平均气温17℃,平均总积温6180℃左右,无霜期260天,年均日照时数1940小时,日照百分率44%。
茶园土壤多属红黄壤及其变种,以石砂土、红壤土、红黄壤土、黄壤、黄泥沙土等为主。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