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添加时间:2013-05-22
一、名茶鉴赏
涌溪火青,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珠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中丰坑的团结岩、阴上岩、岩脚下;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的茶叶自然品质为上,是我国极品绿茶之一。涌溪火青茶,始于明朝,清代已是贡品。
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 正品火青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白毫隐伏,毫光显露,形如珠粒,落杯有声,入水即沉,回味甘甜。冲泡后形似花苞绽放,幽兰出谷。又因为沉底迅速,人们又称之为“落水沉”。 花香浓郁(细究涌溪火青的香气,因其产地、加工的差异会呈现出兰花香、甜花香、毫香等不同的香气,不过以花香居多),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爽口甘甜,经久耐泡;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杏黄明亮有光泽。干茶落杯叮当有声,沸水中泡茶粒慢慢舒展,在杯中宛如蓓蕾初放,逐渐变成朵朵初开的兰茶,枝枝竖立于水中,颇有观赏趣味,在众多的高档绿茶中独树一帜。可冲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
二、产地掠影
“高山出好茶”,这是茶区人民长期从事茶叶生产的经验总结。涌溪火青茶产区的土壤、水质、气候得天独厚,为涌溪火青的优异品质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产区境内黄96山属黄山余脉,海拔1175米,为泾县最高峰,山势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苍翠,风景秀丽。涌溪河汇境内七十二条山溪,常年清泉长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达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仅26%,茶园土壤为乌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和氨磷钾含量丰富,为茶树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三、采摘要求
涌溪火青采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谷雨,采摘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 整,朵朵匀净”。即采摘八分至一寸长的一芽二叶,个头要均匀,芽叶要肥壮而挺直,芽尖和叶尖要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涌溪柳叶种是适制涌溪火青的优良品种资源。采回的鲜叶,要严格拣剔,做到“十二不要”,鱼叶、病虫叶、阔叶、芽叶不并齐及节间长的叶、“半边翘”的叶、对夹叶、老叶、团叶、破碎叶、单片叶、受冻叶、芽头萎缩及超过长度的叶,一概不要。
四、工艺特点
涌溪火青传统制作工艺为手工操作,鲜叶经拣剔摊放以不超过6小时为佳,当天鲜叶当天制完。火青制造工序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工序。全程约20—22小时左右。
1、杀青。用直径46厘米的桶锅,锅温140—160℃左右,投叶量1.5—2公斤杀青时间6—7分钟,杀青程度要掌握适当偏嫩,杀青叶不能有泡点和焦边。出锅后抖散水汽,及时揉捻。
2、揉捻。双手轻轻团揉,用力不宜过重,达到初步成条和挤出部分茶汁即可。
3、炒头坯。炒头坯用桶锅,锅温100—110℃,投叶量为0.8公斤左右揉捻叶,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锅复揉,继续炒二坯。
4、炒二坯。锅温80—85℃,每锅投入复揉叶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叶弯卷,形成虾形,即可出锅。摊凉3—5小时左右,即可掰老锅。
5、掰老锅。涌溪火青制作之精华在于低温炭火烚(音xia)干,在涌溪火青的加工工序中称之为“掰老锅”,其锅温之低,动作之轻,时间之长(十二~十四小时)是任何炒青绿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这是最关键的工序。开始时锅温55℃左右,随后慢慢下降到40℃左右。为保证供热稳定,要求用木炭作燃料。投叶量开始每锅4—5公斤,中间进行二次并锅,以利做到紧外形。全程时间约 手工制作10—12小时。全凭双手操作,使茶叶在锅内压、挤、推、滚、翻、转、烚炒动作宜轻,防止茸毛脱落,烚炒次数宜少,开始每分钟10余次,随后减少到每分钟5—6次。烚炒温度之低、时间之长、投叶之多、速度之慢、动作之轻,均为炒青类绿茶之最,可谓名符其实的“低温长烚”。烚炒到含水率7%,颗粒成形,表面光滑,色泽绿润,即可出锅。而并锅后一锅茶叶量都在10公斤以上,达10—20公斤,需鲜叶40公斤以上。出锅前半小时适当提高锅温,以发展香气。
6、分筛。成茶用手筛“撩头挫脚”后,即为正品火青。该手工工艺制作的传统火青品质特征之一是“汤色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