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
茶促会简介
天育万物皆有妙,巧夺天工展新貌。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凭借着慈溪市上林湖越窑青瓷茶具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当代人们悠远的的饮茶习俗。由茶产业人士,茶文化研究人士,茶微博微信网络人士共同自愿组成了一个社会... 详情>>
领导介绍
会长:胡建国:2002年—2004年,任慈溪市委办主任;2004年—2006年,任慈溪市市长助理;2006年—2017年,任慈溪市副市长;2017年—2025年,任慈溪市人大副主任。副会长:胡剑稚:2005年任慈溪农... 详情>>
内部研究

对上林湖越窑青瓷茶具的三点认识

作者: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添加时间:2013-04-24

 

对上林湖越窑青瓷茶具的三点认识

陈云同

 

我国是最早发明陶瓷器的国家之一。越窑青瓷是我国古陶瓷的发源地,而位于现境慈溪的上林湖区域生产的青瓷正是越窑青瓷的代表。上林湖越窑青瓷始烧于东汉,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时期,至北宋末南宋初慢慢停制。这可从1998年、1999年考古发掘的南宋大量官窑残片作佐证。它历时1000多年。以上林湖为中心区域的越窑青瓷的发展,使瓷器同丝织品一样成为明州(宁波)港输出的主要商品。尤其是越窑青瓷茶具与当地的饮茶文化随着越窑青瓷器的逐渐输出海外,这种特有的饮茶习俗及茶具文化也逐渐影响、传播到海外国家与地区,最终使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逐步形成了饮茶习俗和茶文化的探究。

    一、越窑青瓷茶具谱写了青瓷史的重要一页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窑址现境均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因这一地区唐代属越州,故称越州窑,简称越窑。

 我国古代先民对陶器制作很早就有探索。据20084月在浙江德清的考古发掘发现,原始青瓷、褐瓷、黑釉瓷在商周时期已有雏形。到春秋战国时已出现了较为精美的原始瓷,后经三国、两晋的进一步发展,到唐五代时期,就生产出了美轮美奂的越窑青瓷,成为中华民族青瓷器的千古辉煌。在这一青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越窑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上林湖区域生产的青瓷更应推崇。正如有很多陶瓷研究专家所说:唐时期北方以邢窑产品为代表,形成了白瓷系列产品和茶具系列,南方以越窑产品为代表形成了青瓷系列产品和茶具系列。它们形成了陶瓷茶具制作史上的“南青北白”的基本格局。而青瓷茶具更胜一筹,对海外的影响也更大,这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所描述和颂赞的青瓷茶具有关,认为青瓷能益茶汤之色。更与青瓷茶具逐步走向海外有直接关系,使更多的地区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饮到好茶,必须用上好的精美的茶具。

我国古代的瓷器茶具,自由陶器茶具演变而来,大约始于东汉晚期。从唐代开始,瓷器茶具就成为中国古茶具的主流品种。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有代表性的就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青瓷茶具是最早出现并更有代表性的一种。早在东汉时期,浙江的上虞就开始烧制青瓷器具。近年来,浙江的上虞、余姚、慈溪等地陆续发掘出唐以前包括汉代在内的古代烧制青瓷的窑址多处,并发现了大量的碗、壶、盘等不少饮茶器具可作为明证。到唐时期,烧制青瓷茶具的窑场更多、地域更广,至今已发现的有浙江的越窑、瓯窑、婺州窑,湖南的岳州窑 、长沙窑,江西的洪州窑,安徽的寿州窑,四川的邛窑等。相比之下,最著名的是越窑。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碗,越州上”,“越瓷类玉”,“越窑类冰”,“越瓷青而茶色绿”,认为越窑青瓷茶具质量好,更能显现茶的汤色。唐代至德进士顾况(约公元725—约814年)在《茶赋》中也称赞说:“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越窑青瓷茶具在当时可谓名声远扬,使人青睐。在专家、学者的大力追捧下,当时越窑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在整个浙东南、浙东北均有烧制越器的窑场,地域范围远远超出了越州地区,使现今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地区域均有越窑器的烧制。当时有许多文人墨客纷纷作诗撰文,对越窑青瓷茶具赞美有加。如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施肩吾的“越椀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思嗔”;韩渥的“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等,都反映了越窑青瓷茶具在唐代的兴盛和受人喜爱的情景。从现在已经出土的越窑青瓷茶具来看,当时主要的青瓷茶具有茶碗、执壶、茶瓯(盏)等。在烧制技术上,特别重视造型的釉色,不重纹饰,多为素面。初唐时茶碗为盅形,直口深腹,圆饼足;中晚唐时通行撇口碗,口腹向外斜出,为壁形足直至圈足,碗口多成荷叶状、葵式、海棠式,使碗腹曲折起伏。唐代的执壶(又称注子),初期为鸡头壶,中唐开始,执壶器型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壁为六边形,腹肥大,有宽扁形把。五代时,嘴延长成曲流。唐代的茶瓯(即托盏),直口或葵口,浅腹,圈足。其下的托呈盘状,中心部位有一托圈,前期矮后期升高,这种茶瓯,实是茶碗的一种,很受当时文人学士的喜爱。

 在唐和五代时,还有一种被称为“秘色瓷”的茶具,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物。唐代徐夤有一首《贡余秘色茶盏》诗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愤;中山竹叶醅竹发,多病那堪中十分。”这首诗清晰地告诉人们,在唐代生产的青瓷茶具中,还有一种不同凡俗的秘色瓷茶具存在。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列出28种青瓷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青瓷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整的历史记录,它使后人能清晰地看到,唐代时我国青瓷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形制完备。

 宋代,由于斗茶的兴起,当时推崇用“绀黑”色的茶盏饮茶,用青瓷茶具饮茶虽不及唐时兴盛,但青瓷茶具仍负有盛名,在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窑中,除定窑外,仍均有青瓷茶具烧制。此外临汝窑、耀州窑等,也有青瓷茶具生产。宋时众多生产青瓷茶具的名窑中,浙江临安(杭州)的官窑、龙泉窑已发展到鼎盛时期,生产的大小片纹“碎瓷”茶具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被誉为稀世珍品。其中的茶具产品,主要有炉、壶(瓶)、盒、盏等。

 青瓷茶具自唐开始兴盛,历经宋、元的繁荣,到明、清时,其重要性开始下降。但此落彼起,特别是龙泉窑生产的茶具,既继承了越窑青瓷的特色,又有新的发展。青瓷茶具胎薄质坚,釉层饱满,有玉质感,造型优美。在南宋至元代,龙泉窑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名声远扬。现今,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博物馆中,藏有越窑青瓷茶具,它们大多是明、清时期从中国传到海外的。

二、青瓷走向世界的同时茶文化也走向了世界

以上林湖为中心地的越窑青瓷的发展,使瓷器成为明州(宁波)港输出的主要商品。在唐代,开辟了从明州通向海外的“陶瓷之路”,北达高丽(朝鲜),东至日本。南经广州,通向两条路线:一是向东南,通向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诸国;另一条是向西南,沿海岸至越南达泰国、缅甸,经孟加拉湾,到印度、巴基斯坦,以至直抵波斯湾和地中海沿岸伊朗、埃及等地。越窑青瓷的海外价值是被严重高估的,海运的风险、商人的暴利、诗文的渲染都使青瓷的价格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往上翻,只要顺利运一船青瓷抵海外,足可以换来一生的荣华富贵。有书上记载着这样一则轶事,有位资金很少的犹太人在公元883年左右来到远东,公元912年前后回阿曼时,带回大量丝绸和瓷器,后来这位犹太人靠这些丝绸和瓷器成为富翁。1973年宁波和义路唐代码头遗址发掘出土了许多越窑青瓷器,如“大中二年”款飞鸟纹茶瓯(盏),荷花造型的茶瓯与荷叶形盏托套具,带空心銎的煮茶壶,海棠杯,瓜楞执壶等800多件,大多釉色清亮造型规整,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珍贵文物。经相关专家考证鉴定,这些出土的唐代越窑青瓷与法门寺“秘色瓷”器物同出于上林湖窑场。

 从宁波和义路出土有相当数量的越窑青瓷器说明,作为东方“海上陶瓷之路”的主要输出港,明州港在对外经济贸易、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中东、非洲等地都有大量的越窑青瓷器遗存。迄今为止,越窑青瓷的茶具不仅国内有较多的出土,而且在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也相继出土了同样的器件。从出土的茶具来看,这些都是唐代以后从明州港输出的青瓷器,这是中华文明向外传播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从目前的研究深度看,越窑青瓷的文化对外传播扩散主要分二个层面:一是深层次传播,二是一般性影响。所谓深层次是指从人才、技术、工艺制作等方面全方位地加以输出和帮助,从根本上予以传授。如当时的朝鲜半岛(主要是南部)就大量地引进了越窑的窑炉、工艺和技术,使其从青瓷的输入国,最终成为输出国。一般性影响主要是通过商品的贸易和交流。从近现代宁波出土的贸易瓷推断,浙江贸易青瓷发展在历史上出现过三个高峰期,其中越窑占两个时期,龙泉窑占一个时期。慈溪上林湖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先发展了对外贸易。它三面环山,北向大海,地处姚江的边缘。所以水运通过横河至姚江可直达明州港,也可通过浙东运河可直抵杭州,经京杭大运河连接长江、淮河水系,直通大江南北、各大都市。更为便利的是当时明州港早在唐时已成为朝廷指定的对外开放的通商大埠,它与交州(今越南)、广州、扬州并称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明州港就凭着这大优势开启了“海上的陶瓷之路”,而且辉煌长达千年之久。明州港的主要贸易是陶瓷,因为这里有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而且品种全、色泽好。其次还有长沙窑、景德镇窑等产品。这样就构成了明州港的货源充足、交流便利的优势。所以有很多研究学者都认为“海上陶瓷之路”的主要始发港是明州港,这完全能用事实来证明的。早期中国青瓷茶具传入法兰西,法国人觉得无论用怎样的词语来比拟,都无法找出合适的词汇去称呼它。后来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的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来比喻。从此,“雪拉同”就在欧洲文献中成了青瓷的代名词。青瓷茶具传入东瀛日本后,日本誉称它为“天目茶碗”,并仿造制作。时至今日,日本茶道表演和侍奉嘉宾用的茶碗,今日茶道中用的“茶筅”一词,还保持着我国北宋以来的字形和字音,可见中国当时茶具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著名的陶瓷学家、历史学家三上次男。他生于1907年,曾任东京大学名誉校长,日本东洋陶瓷学会会长,日本贸易陶瓷研究会会长,同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国内委员。他在19855月率团第一次来上林湖越窑遗址考察。面对上林湖丰厚的历史遗存,他竟跪下身子,进而匍匐于地,拥抚着一块块文明珍贵的瓷片说:“越窑青瓷中的文化与古人日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从现有发现的瓷片中那些纹样、图案、各类工艺看,它与日本长期来使用的茶具、饮食的习惯、书画的历史发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中国的青瓷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各个历史时期。茶文化、佛教文化和民间习俗。日本现在流传的饮茶习俗和使用的刻有纹样、图案的茶具,均受到当时中国丝绸品、青瓷器的启发,有的还保持着当时图案和形状的原样。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对输入国的影响之深、地域之广。

三、青瓷茶具的演变脉络印证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很多研究学者都认为我国最早饮茶器具与酒具、食具共用。从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用的食具是作饮具的。而最早谈及茶具的是西汉王褒的《僮约》这篇契约,其中写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因这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中写到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而盖藏的要求。从这里可以说明当时“茶具”与“食具”、“酒具”已经分开。但在乡里民间兼作共用现象还是大量存在。

近年来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时期的瓷器,其中碗、杯、壶、盏等器具比例较高,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因鉴于此,人们有理由可以推断,我国的茶成为日常饮料,最晚始于秦代;而作为饮茶时所需的专用器與,即茶具的出现,至迟始于汉代。但茶具在民间的普遍使用,以及成套专用茶具的确立,还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隋代以前,制瓷业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当时生产的茶具碗、壶、杯、罐等基本上比较简单,也比较平直。到唐及五代执壶的器形就显得丰富,如青瓷荷叶盏、托、五瓣莲花形等。盏托呈四片卷边荷叶状,托中心部下凹形成一定深度,通体一色青釉,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荷叶纹圈足盘,从黄釉到青釉、绿釉等多种。有各种工艺的执壶,如海棠式瓷碗,五瓣花状茶碗、茶匙。葵口小碟,唐瓷茶碾等茶具,仿荷作盘,用茶怡性等,这些瓷器的造型和艺术,即是当时人们现状生活的写照,更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创作。这些茶具造型端庄清丽,灵秀潇洒,有强烈的装饰美。

 现在很多青瓷研究专家谈到秘色瓷时,都会例举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实际上法门寺地宫所藏的秘色瓷大都是茶器即茶碗,这些茶碗的形状以五瓣葵口圈足为主,颜色为青绿色釉或青色釉。它们造型活泼,朴素大方,代表着越窑青瓷茶器的最高等级。法门寺地宫文物的出土揭开了历史上只见其文,不见其物的秘色瓷茶器真谛。秘色瓷是根据宋人解释而来,过去学术界一直是个谜。五代时,割据南方江浙一带的吴越国王镠,下令生产青瓷质量最好的越窑,只准烧皇室使用的器物,庶民不得使用,于是这一时期的青瓷器被人们称之为“秘色瓷”。秘色瓷由于为宫廷控制如何烧制?民间也就不得而知。清人则根据想象,评述它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后来,人们根据在浙江杭州及邻近的临安相继发掘的钱氏墓地中出土的秘色瓷器具,终于揭开了秘色瓷之谜,同时也将秘色瓷最早出现的年代,从五代提前到唐代。

 由于唐代时茶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而且还讲究饮茶的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而且使用上品的茶具还能有助于提高茶的色、味、香。更具有实用性。在饮茶时,如果摆上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有很高的艺术性,给人以欣赏品味,使饮茶的文化因素得到大大的升华。所以,我国的青瓷茶具,自唐代开始就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至中唐,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人们在饮茶时往往因茶择具。中国青瓷茶具从唐早期到五代、北宋、直至南宋,青瓷茶具造型千姿百态,富于变化,如果大致归纳它的演变过程的话,基本按如下类型逐步发展。

仿生型。此类茶具做工精巧,结构严谨,仿照树木、花卉的枝干、叶片、果实以及动物形体制作。它以仿真见长,富有质朴,亲切之感。青瓷茶具作品如扁竹壶、龙团壶、樱花壶、玉兰壶、鱼化龙壶、南瓜壶等。

几何型。此类茶具外型简朴无华,表面平滑,富有光泽。根据环球形、圆柱形、正方形、菱形等立体几何图形制作,常见的有圆壶、八角壶、六方壶、直腹壶、潘壶等。

艺术壶。此类茶具选型多变,富有想象或集书画、雕塑、诗文于一体,通体给人以一种艺术的享受。此外,还有玲珑梅芳壶、人物壶、春风如意壶、什锦壶,浮绘山水茗具(包括壶和杯等)。

特种壶。此类青瓷茶具专为特种茶类的烹饮或特饮茶方法而制作,古色古香,人称“烹茶四宝”。汕头风炉,娇小玲珑,用来生火烧水,实是一把烧水壶,呈扁形,为青黄色,显得朴素淡雅。通常将四只如早橘、香瓜、乒乓球大小出奇的杯子,一把容量为100—500毫升的茶壶,一起放在一只茶盘中,这套茶具,既能用来品茶,又是艺术品,往往成为古代人收藏追逐的目标。

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与此同时,许多上林湖制瓷名匠也云集杭州,先后在杭州南郊的万松岭和乌龟山下的八卦田附近建立南宋官窑,设置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由南宋朝专控,烧制包括茶具在内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器。1998年、199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慈溪银淀湖周围(匡堰镇乾炳村)考古发掘有南宋官窑,开刀山,低冷头,寺龙口等。现今文博界、收藏界有很多泥塑标本铭文残件、瓷片,说明慈溪上林湖周围在南宋时期确实有贡窑、官窑烧制,今需追溯的是杭州南宋官窑的源头及慈溪上林湖的历史情况。1179年南王朝覆灭亡,工匠流失,官窑毁弃。

 上林湖越窑青瓷茶具种类多;新创器型多,具专用功能性,造型与纹饰装饰、釉色观感等艺术性强,是一种兼具实用与欣赏的越窑青瓷器物,有着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现今,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其茶道艺术日臻精深,将饮茶艺术析透到社会经济、企业经济、企业管理、参禅悟道养生多个领域,并且以高等级的文化艺术形式来我国进行茶文化,茶道研习、交流。追本溯源,越窑青瓷艺术光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