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添加时间:2015-10-08
根据年初会议计划,应会员茶企建议要求,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组织胡剑稚、王骏琪、朱小明、蒋利明、戚敏、胡伟、龚焕军、邹煊泽、徐旭文、邹淘江到福建武夷山进行考察学习。这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武夷山当地茶叶的种植情况、制作过程和茶叶市场的销售情况。
首先,我们一行考察了武夷山当地的茶叶种植基地。岩茶生长条件不同,分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以“大红袍”、“肉桂”、“水仙”、“名丛”和“奇种”最具代表。其中正岩茶是品质最好的,主要产地分布在天心岩、九龙窠、水帘洞、牛栏坑等地,这里岩谷陡崖,遮荫条件好,气温温差较小,而且选用适宜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使茶品岩韵明显。随后,我们一行考察了位于天心村的制茶厂——皇御茗茶厂。天心村的茶产量占了整个岩茶产量的60%,是岩茶核心产区,也是岩茶品质最好的。通过和当地茶农交流后得知,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采用的是深发酵重焙火做法。武夷岩茶采摘一般在4月20到5月20之间,鲜叶的采摘标准是形成芽头后采一芽3~4叶。然后根据日光强度、风速、湿度等因素把茶叶排置于竹制棚上萎凋。通过做青使岩茶色、香、味、韵及“绿叶红镶边”的优良特质展现出来,这是岩茶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再经炒青、揉捻形成武夷岩茶独特的“蜻蜓头”、“蛙皮状”形状。最后一道是焙火,也是最辛苦的。常见的炭火工艺已经少有人去用它,很多茶农慢慢地采用电炉烘焙。但真正的好茶,炭火工艺所形成的滋味是现代工艺所不具备的。当地茶农会把烧得通红的炭火置堆在地面上的几个水泥坑里面,敷上炭灰,不让温度散发。等到第二天一早再开始焙火,这时候的焙火需要五六个小时,所以一天之内可能只能做五六筐的干茶,一次也就几十斤。经过这样的烘焙程序,才会做出真正充满炭香的好茶。
了解了茶叶的制作过程后,我们一行还考察了当地的茶叶销售市场——红袍街,武夷山茶叶市场汇集了茶叶销售、茶叶包装、茶桌、茶具及茶衍生品。这里每家店里都有茶座,并配有一名茶艺师为进店的客人免费提供茶饮,在品茶间隙一起交流茶叶的产区、品类、价格等。还有很多店专门做茶叶包装,不同材质、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应有尽有,也可以按照客户要求专门批发订制。当然茶叶市场也少不了专门卖茶桌的,茶桌基本以实木材质为主,造型繁多,大小炯异。现场还有师傅在木材上加工雕刻,也有员工在打包装运。这里茶桌的整体价格比慈溪要便宜很多。国内外的茶具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日本的铁壶、台湾的银壶、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宜兴的紫砂壶,只要能叫得出名字的都能在这条街找到。值得一提的还有茶叶自动包装机,只要设定好程序,把称好的茶叶放入机器,机器的下面摆放一叠包装袋。机器就会自动称重,然后把包装袋打开,称好的茶叶落入包装袋内,最后封口。一袋袋包装精美的茶叶就这样在几秒钟内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用现代科技代替了手工工艺,提升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名族风的茶服、烘焙茶叶的手工编制竹篓、自动焙茶机,各类茶衍生品让人应接不暇。这里真是茶农茶商的聚集地,也是茶人的天堂。
这次赴武夷山考察收获甚多,特别对岩茶产业有了更深的了解。第一:对武夷岩茶有了全面了解,尤其是对岩茶的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第二:对岩茶的历史地位、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第三:优秀的宣传对岩茶的产业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如由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大红袍》,让无数游客为之震撼。而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联合还推出了“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使大红袍更是名声大作。这一点是值得慈溪的茶企学习和借鉴的。
武夷山岩茶充分利用其环境优越、品种资源优异、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优势,建立健全了茶企融资保障体系和岩茶质量标准体系,使得茶企稳步发展。现如今,消费者对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我们相信,武夷山岩茶作为武夷山的特色产业,不仅有前景,还会有“钱景”。
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
201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