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
茶促会简介
天育万物皆有妙,巧夺天工展新貌。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凭借着慈溪市上林湖越窑青瓷茶具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当代人们悠远的的饮茶习俗。由茶产业人士,茶文化研究人士,茶微博微信网络人士共同自愿组成了一个社会... 详情>>
领导介绍
会长:胡建国:2002年—2004年,任慈溪市委办主任;2004年—2006年,任慈溪市市长助理;2006年—2017年,任慈溪市副市长;2017年—2025年,任慈溪市人大副主任。副会长:胡剑稚:2005年任慈溪农... 详情>>
慈溪人茶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一)

作者:添加时间:2020-03-26

茶文化的广义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也可以简要地认为是与茶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统称。笔者曾于2004年提出了属于茶文化应该研究的17项内容:茶的历史、与茶有关的古籍考证与解读、茶文化资源、饮茶习俗与茶艺、茶馆文化、茶具文化、名茶文化、茶人与爱茶人、茶与文学艺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茶道、茶与宗教、茶业经营贸易文化、饮茶与健康、茶与旅游休闲、茶文化普及与教育、中国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国运盛则茶运兴,改革开放40年,经济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茶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40年茶文化大事记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发展较快的时期,现将这一时期茶文化的重要事件按年份排列,也可算是对现代茶文化重要时期的一种忠实记录,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新时期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也便于读者对某些重要事件的查找与参考。改革开放40年茶文化重要事件罗列如下。



1978年

台湾台北市、高雄市分别成立市茶艺协会。


1979年

庄晚芳等编著的《中国名茶》出版。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成立。


1980年

5月,湖北天门市召开首届陆羽学术讨论会。

7月,贵州省晴隆笋家箐发现了一块有3粒茶籽的化石,据考证有100万年历史。

12月,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出刊《茶艺月刊》。


1981年

4—5月,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在日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展览会”,先后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和仙台5个城市展出。

11月,由陈祖椝、朱自振编辑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手写影印本出版。


1982年

8月25日,在浙江杭州建立以“弘扬茶文化,振兴中华茶业”为宗旨的“茶人之家”,同时创办《茶人之家》(现更名为《茶博览》)刊物。

9月23日,台湾中华茶艺协会在台北成立,创办《中华茶艺》杂志。

著名民俗学家娄子匡为台湾作家许明华、许明显的《中国茶艺》一书写的代序——《茶的新闻》里,首次使用“茶文化”一词。


1983年

2月27日(元宵节),厦门“茶人之家”成立。

2月,台湾学者刘汉介主编《中国茶艺》画册出版。

10月,浙江省召开“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



1983年10月5—10日,浙江省茶叶学会与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等团体在杭州联合召开“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

湖北天门在纪念陆羽诞辰1250周年大会上决定成立“陆羽研究会”,并编印《陆羽研究集刊》。


1984年

1月,香港茶具文物馆落成对外开放,主要藏品由罗桂祥提供。


罗桂祥(1910—1995),广东梅县人。香港著名实业家和收藏家,尤喜收集宜兴紫砂壶。

9月17日,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会在台北成立。

陈椽编著的《茶叶通史》出版。

庄晚芳先生发表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庄晚芳首倡“中国茶文化”,是继台湾之后在大陆最早使用“茶文化”这个新词。


1985年

5月4—8日,农牧渔业部与中国茶叶学会在南京举办了全国名茶展评会,共评出11个全国名茶和16个部级优质茶。

台湾茶学文学出版社出版《陆羽全集》等6种有关陆羽的茶学丛书。

台湾兴起泡沫红茶热,泡沫红茶最早出现于1983年。


1986年

5月,世界第一部茶书——陆羽《茶经》的癸酉刻本,在东渡日本46个春秋后,由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诸冈妙子,专程从日本送回湖北省天门县。现珍藏于陆羽纪念馆。

8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雅安茶厂。

据《农业考古》报道,考古学家在福建建瓯发现宋代嘉定年间(1208)在巨石上刻下的记载宋代贡茶的摩崖石刻,全文200余字。

台湾出版《中国茶道》画册。


1987年

4月,中国茶叶学会在北京举行茶话会,庆祝名誉理事长吴觉农90大寿,并汇编出版了《吴觉农选集》。

4月,在重建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清理塔基时,出土了一批金银、瓷器、琉璃制作的宫廷茶具,它是唐代饮茶盛行的有力证据,也是宫廷饮茶文化的完善表现,为稀世之宝。现珍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器。

4月,一座以老舍先生名字命名、雅俗共赏的文化型茶馆──老舍茶馆在北京落成开业。

5月,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出版。

1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在杭州召开了“茶—品质—人类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105篇。

11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证实,茶叶对多种化学致癌物有抑制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病和抗衰老也有良好效果。


1988年

6月,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成立。

6月19—21日,台湾吴振铎访问大陆,参观访问了福建、湖南、浙江等地的茶叶单位。

10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办建所30周年庆祝活动。

10月,湖北天门陆羽纪念馆建成开放。

“老舍茶馆”在北京落成开业。

庄晚芳编著的《中国茶史散论》出版。


1989年

4月,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组团访问大陆。

5月,由李瑞贤、蔡荣章率领的台湾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访问大陆,在北京、合肥、杭州演示交流茶艺。

9月10—16日,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

9月,《中国——茶的故乡》大型画册出版。

10月28日,当代茶圣、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1897—1989)逝世。

香港一批新型茶庄“福茗堂”“茶艺乐园”“雅博茶坊”等相继开业。

台湾发行以古典宜兴紫砂茶壶为图样的邮票1套4枚。



安徽电视台4集电视连续剧《茶圣陆羽》播出。

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四字作为中国茶德。


1990年

2月,建在福建省博物馆内的福建茶艺馆开业。

8月26日,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10月24日,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

10月25—27日,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12月,吴觉农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出版。

12月,首届无我茶会在台湾十方禅林举行。


1991年

4月24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建成开放。



6月,《农业考古》杂志出刊《中国茶文化》专号。

8月,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在日本举办“中日茶文化交流800周年纪念展览会”。

10月14—18日,第二届国际无我茶会在福建武夷山幔亭岩举行。

姚国坤、程启坤编著的《中国茶文化》出版。

王冰泉、余悦主编的《茶文化论》出版。


1992年

3月26—29日,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湖南常德召开。

4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空中茶馆”建成开播。

4月,上海许四海壶具博物馆建成。

5月,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出版。

6月,朱世英主编的《中国茶文化辞典》出版。

7月,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刊《中华茶人》创刊。

7月,上海第一支少儿茶艺队——沪北苗苗茶艺队成立。

8月,《澜沧邦威古茶树》纪念张邮品1枚印制发行。

11月,台湾范增平编著的《台湾茶业发展史》出版。


1993年

4月11日,由云南省茶叶学会等联合举办“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召开。

7月,中国禅茶学会在北京成立,赵朴初任会长。

9月,香港郑良咏编著的《华茶大观》出版。

10月,《中华茶文化》8集电视专题片制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1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经农业部、民政部批准成立。


1994年

4月17—21日,首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举办(此后每年举办1次,延续至今)。

5月,邮电部设计发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1套4枚。


7月,陈兴琰主编《茶树原产地——云南》出版。

8月12—15日,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9月,由中华茶人联谊会和中国茶叶学会合编的《中国古茶树》出版。

11月3—6日,陕西法门寺博物馆举办“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时展示了法门寺塔基出土的唐代宫廷文物和金银茶具。


1995年

8月,程启坤、庄雪岚主编《世界茶业100年》出版。

10月,张堂恒主编《中国茶学辞典》出版。

10月,中央电视台《话说茶文化》18集电视系列片开始播出。

11月7—10日,由中国茶叶学会等主办的“95茶—品质—人体健康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

12月,香港罗桂祥茶艺馆建成开放。


1996年

5月2日,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1908—1996)逝世。

5月,澳门邮电司发行《中国传统茶楼》邮票1套。



5月25—28日,第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举行。

8月,以茶文化为画面的电话磁卡由邮电部电信总局发行。

10月,作家王旭烽著的“茶人三部曲”小说首卷《南方有嘉木》出版。

11月,在云南镇源哀牢山千家寨发现了野生茶树群落,其中1株茶树树龄达2700年,树高25.5m。

12月,四川省茶文化协会成立。

朱自振编著的《茶史初探》出版。


1997年

1月,台湾台北市坪林茶叶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

4月,中国首套《茶》邮票1 套4 枚在全国发行。

10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发行“宜兴紫砂壶电话磁卡”1套4枚。

澳门茶艺协会成立。


1998年

4月,《中国茶经》出版以来,9次印刷,发行量超过3.6万册,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茶叶书籍首次获国家奖。

10月9—16日,第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在杭州举办。

10月,程启坤等编写的中国首张《中华茶文化》多媒体光盘出版,包含70多万字、1700多张图片和60多段影像资料,获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佳多媒体光盘奖。

12月,《陈椽论文选》出版。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1999年

1月,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释注点校的《中国古代茶叶全书》出版。

4月,山东省茶文化研究会成立。

8月,陈彬藩主编,余悦、关博文副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出版。

9月,中国教育电视台52集电视系列片《中华茶苑》开始播放。

10月5日,著名茶叶专家王泽农(1907—1999)逝世。

10月,第七届国际无我茶会在杭州召开。

11月,香港举办“香江世纪茶会——万人泡茶迎千禧”和“香港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11月23日,著名茶叶专家陈椽(1908—1999)逝世。

广州市茶文化促进会成立。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


2000年

3月20日,浙江省劳动厅批复同意举办浙江华韵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茶艺师。

4月24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湖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陆羽《茶经》问世1220周年纪念活动”在湖州隆重举行。

4月29日,“天下第一泉新世纪国际茶会”在江西庐山山南的星子县举行。

8月,北京2000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及展示会召开。

9月24—26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广州首届茶文化节在广州举行。

9月,邬梦兆主编的茶诗画集《茶韵》出叛。

12月,由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名茶志》出版。

12月,大型茶文化摄影集《中华茶韵》出版。

成都、南京、海口、昆明、杭州等地都举办了茶叶博览会、交易会。


2001年

5月,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成立。

10月,云南剑川县“茶马古道”列入世界建筑遗产名录。

12月,《中华茶叶五千年》出版。

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1颗距今8000年前的疑似茶树种籽。

《中国茶叶大辞典》出版,后获国家图书奖。

《茶博览》杂志复刊。

关剑平著《茶与中国文化》出版。

北京、上海、昆明、济南、成都、杭州、广州、横县、芜湖、黄山、青岛、天津、南京、安吉、绍兴、英山等地纷纷举办茶博会或茶叶节。


2002年

1月,由台商李瑞河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在福建漳浦兴建的天福茶博物院建成开放。

5月,新疆茶文化协会成立。

5月,云南思茅建成“普洱茶文化交流中心”。

6月4日,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会议在云南景洪市举行。

6月,我国首次对举世瞩目的茶马古道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专家学者,分别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雅安出发,分两路对茶马古道进行考察。

10月,台湾大友普洱茶博物馆开馆,收藏1000多种普洱茶。

国家社会劳动保障局颁布《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全国各地茶艺师培训开始火热进行。

茶题材影视文艺节目纷纷推出,《绿茶》《月香》《茶色飘香》电视剧投拍,《茶马古道》筹拍,央视《国饮嘉茶》6集电视片于9月开始播出。

天津市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

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主编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出版。

西南农业大学创办了中国高校首个全日制茶艺高职专业。


2003年

4月,新华社报道了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茶叶中所含“茶氨酸”可使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能力提高5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掀起了社会各界向抗非典一线人员赠茶的热潮,也带动了绿茶销售的上升。

12月,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成立。

王旭烽著《茶者圣——吴觉农传》出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