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添加时间:2016-01-11
千峰翠色,来自于古人对一种神秘瓷器的极致赞美,它引起无数诗人瓷匠的无限遐想,人们想阅读瓷器的奇妙却始终没有结果,因为除了传说和美妙的赞叹之外从没出现过确凿的实物证据,直到一九八七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一批神秘瓷器的出现,才解开一个众说纷纭的千年之谜,这种瓷器就是越窑青瓷中的极品-----秘色瓷。辉煌千年、消失近千年的秘色瓷有着怎样的记忆和传奇,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瓷器?今天我们跟随祖先的足迹去套探寻千古之谜。
在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一带,群山环抱湖水碧绿,看似宁静的一滩湖水却尘封了一段千年历史,散落遍地的瓷片在野草的掩映和湖水的冲刷下似乎在诉说着越窑青瓷昔日的记忆与传奇。在东汉年间浙江的上虞、慈溪一带已是窑厂密集作坊林立,有窑厂上百座,因为东汉时期这里属于越州,因此这一带窑厂统称为越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浙江的上虞、余姚、慈溪等地先后出土了不少东汉时期的瓷器,其中出土了一些青瓷质感尤佳,经过专家们的分析,一致认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瓷器就是青瓷,因此越窑青瓷有了母亲瓷的美名。
后来制瓷技术传到各地,推陈出绚烂的中华瓷文化。创烧于东汉的越窑主要出产青瓷,青瓷是指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色釉不仅仅是一种釉色,天青釉、粉青釉、豆青釉、梅子青釉,都属于青色釉。青瓷之釉清翠莹润,如雨过天晴的天空,这样的翠色融合着万山千峰之色,铭写着古代瓷匠天人合一的洞察与感悟,越窑是中国最早烧制青瓷的窑子,因此,越窑中出产的青瓷也被称之为越窑青瓷,在中国各大著名窑器中,越窑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器之一。
尤其是到了大唐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茶风气逐渐成形,青瓷作为饮茶用具成为雅俗共赏的生活必需品,社会需求大幅度增加,从而获得了空前利好的发展机会,晚唐到北宋年间越窑青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术如火纯青,然而自北宋中期开始由于战乱频发,越窑逐渐衰弱,至北宋末年消失。
秘色二字最早见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诗中将这种瓷器形容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晚唐以后时期文鉴中,也常见到对于这种瓷器的描写,尤其是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中的记载: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从这些记载中,史学专家们推断出了瓷器的由来,秘色瓷是在晚唐到五代时期越窑专门烧制的一种专供皇家享用的青瓷,这种青瓷百姓不得使用,连配方也是保密的,可以说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然而由于烧造量极小,并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使得后人无法一睹其真容,从诗歌文鉴的描写去考证猜想,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与越窑青瓷又有何区别呢?
直到一九八七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宝塔轰然倒塌,塔底下的地宫暴露出来,一批稀世之宝的出土引起了轰动,其中数件瓷器作品令考古学家大为震惊,因为在记录法门寺皇家供奉器物的物账上,这批瓷器明确记载为秘色瓷,至此秘色瓷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因为这些瓷器被制定为秘色瓷,那么以此为标准物,也可以判断在之前考古出土的越窑青瓷中哪些是普通的青瓷,哪些是秘色瓷。出土的这十三件秘色瓷玲珑的像冰,剔透的如玉,纯净优雅得令人陶醉。从器型上来说,因为秘色瓷进贡皇家,因此相比越窑青瓷造型更加的规整,端庄大气。从胎质上来说秘色瓷胎体颜色呈灰白色,胎体薄而均匀,表面极少见到气泡,这表明当时秘色瓷坯料的选择和处理过程已十分严格,不仅胎土的粉碎和陶冶之精细,而且尘土和泥捏的工序也十分讲究,而越窑青瓷的胎质的颜色呈灰色或浅灰色,成品的加工也不如秘色瓷讲究。而从釉色上来看,秘色瓷的釉色主要有青绿色、青黄色和青灰色,釉层薄而均匀光洁柔和有温润的玉质感。
破解秘色瓷烧制之谜对孙威来说困难重重,因为秘色瓷存量稀少,可供参考和研制不多,所以他经常拜访拥有秘色瓷的收藏家,还从上林湖周边挑出来的瓷器进行分析,查阅资料。
孙威已经经过多次烧制经验,并且不断尝试着新的材料和配比与烧制方法。要想还原出玲珑剔透、类玉似碧的秘色瓷,孙威要解决三大难题:瓷土配方、用料和烧制方法,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瓷土的配方。根据考古分析的结论,烧制秘色瓷的瓷土是一种石英、高领土、绢云母类型的混合型矿物,它含铁量高、可塑性强、耐腐程度高及结合性能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制作秘色瓷的最好材料。而哪里有这种材料呢?上林湖周边一带,山峦起伏,森林密布,大自然给了这里天然的优质瓷土,而寻找瓷土已经孙威每天要进行的工作,也使得他的付出有了回报,孙威终于寻找到了与烧制秘色瓷十分接近的瓷土,当瓷土被孙威采回后,它们的命运就此改变。
今天孙威再次尝试,挑战复原秘色瓷的工作,准备再烧制一批瓷器,其中重点制作两件秘色瓷的代表作品------葵口碗和斗笠碗。为了最大程度恢复古时的技法,孙威这次选择全部手工完成,通过手工制作出的瓷器更多融入了人的个性,赋予瓷器新的生命。制泥则是改变的第一步,用过滤网去除泥浆中的杂质,使泥浆均匀细腻,装入袋中放进压箱,三天后泥浆变成了胎泥,用塑料薄膜包裹后,在阴凉的环境下进行成土中的有机物慢慢转化成无机物,加强胎泥粘性和结构力。经过孙威的探索,优质秘色瓷的胎泥至少要成土两年,他认为胎泥成土的时间越长,秘色瓷的塑性也就越好。
如果说成土为胎泥提供了充足的睡眠,那么揉泥就是将它们睡梦中唤醒。现在真空练泥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工揉泥,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孙威为了成功烧制出秘色瓷,他不会放弃每一次与泥土亲密接触的机会,通过双手激发出泥的活力,使泥在受到挤压的过程中越转越紧,提升力度。
揉制完成后瓷泥变成固状,这时可以拉坯了,拉坯时通过双手的提拉与挤压,排出瓷泥中的气体,提升瓷泥的密度。用拇指开口,通过手的控制,得到理想的秘色瓷碗的形状,器壁的厚薄,器型的大小与样式要靠他的经验掌控。为了使碗口更加光滑要用麂皮进行擦拭,根据碗的造型进行简单修饰。做葵口碗时,需要形板进行打棱,当坯体成形后,用麻绳从瓷泥上割下。拉坯完成后,将坯体放在阴凉环境中自然阴干,当坯体泛白,表面不粘手时就要进行修坯了,为了达到秘色瓷胎体薄而均匀的效果,孙威在修坯过程中格外注意,修坯时利用修坯刀顺着坯体表面,由上往下刮去坯体皮层是对造型最后的定格,对于这两只秘色碗来说更是如此。
在秘色瓷中的装饰中最常用图案有云纹、水波纹等,花纹样式简洁,风格典雅肃静。秘色瓷主要有刻花和划花两种装饰技法,刻花是制作秘色瓷中具有代表性的装饰技法,一般使用的雕刻手法中比较常见的两种方法:阳刻和阴刻,简单来说阴刻就是指在瓷器表面上刻凹进去,而阳刻则是指刻出凸起形状的效果。这次孙威烧制的秘色瓷碗就采用的是阴刻方法,在秘色瓷的坯体尚未完全干透时,用刻头较为宽平的竹刀,竹刀是一种传统的越窑青瓷装饰工具,富有弹性,与坯体接触时会留下竹丝的纹理,所以用竹刀做出的图案更加自然生动。运用竹刀作图,让其一点着力划出相对较深的线条,使线条具有立体渐变的效果。刻刀在孙威手中随意游走, 酣畅淋漓。
待装饰完成后便可以施釉了,釉料是孙威要解决的第二个难题。釉,是覆盖陶瓷制品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是瓷器的外表,对釉料的配比就像是给坯体和合适的布料搭配一件合体的衣裳,完美地衬托出瓷器的气质,瓷器之美关键就在于这釉色。而秘色瓷的釉色可谓是达到巅峰成为传奇,由于古代秘色瓷的配釉是保密的,所以究竟是怎样的配比一直是个谜,孙威要恢复秘色瓷的烧制技艺,就必须要攻克配釉,泥浆是制作釉料的基础原料,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秘色瓷的釉色,他选择上林湖周边的土搭配草木灰进行制作。配釉时孙威为了还原秘色瓷的神秘效果,尝试进行泥浆和草木灰的试验,然而之前一次次的试验都不能达到秘色瓷的理想釉色,后来他发现,当草木灰比例越多时烧制出的釉色便越黄,反之则会变成青色,这一次他将釉料中的草木灰适当地少些放入,控制好釉料中草木灰的含量,就能初步控制所想要的釉色了。
当釉料配比好以后接下来就要进行施釉了,施釉主要有喷釉、浸釉和淋釉三种方法,由于秘色瓷的胎壁较薄,用浸釉淋釉方法时会破坏胎壁的形状,所以秘色瓷施釉时都采用喷釉方法,用喷釉器将釉料雾化均匀喷到坯体表面,待坯体完全覆釉,烧制晾干,再次进行喷釉,秘色瓷的施釉环节便完成。
古时秘色瓷烧制受环境限制,普遍使用的是柴窑,由于柴窑在烧制过程中易产生烟灰,落到器皿上影响到越窑青瓷的质地,所以现在孙威使用汽窑烧制,这样在烧制时窑内温度更容易控制,火焰更加纯净,不会产生大量的烟和灰尘,改善了瓷器的质地。一般来说秘色瓷的烧制需要二十到四十个小时,为了得到更加完美的秘色瓷质地,这次他决定花四十个小时来完成。为了更加容易掌握炉内的温度,孙威采用火照作为查看的工具,火照又称试片,是瓷泥经过塑烧而成,火照上平下尖大体成V型,上端钻有圆孔,使用时将火照的上半部分涂上釉料,和瓷器同时放入窑炉。在四十个小时里孙威不能离开窑炉,他将随时观察窑内的温度,查看炉内的瓷器变化。
越窑青瓷的烧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加温期,时间大概七个小时。在刚开始的五个小时内,窑温不要太高,保持在200-300摄氏度左右,主要去除胎壁中的水分,防止在后续烧制中胎釉表面出现气泡。5个小时后缓慢地将温度上升至500摄氏度,达到这个温度后将火势加大,快速加温到1000摄氏度,这样会使胎釉中的其他杂质挥发出去,使烧制的表面光滑细腻,1000摄氏度的温度要保持两小时,要使上下窑温均匀,这样釉和坯体在稳定的环境里均匀收缩,可以防止器物炸裂。
第二个阶段为釉色形成期,这时要将温度从1000摄氏度缓慢升至1300摄氏度左右,时间大概八个小时,釉面的颜色也就是大概在这个时间形成的,这个过程在秘色瓷的烧制过程中十分重要,是否能烧制出秘色瓷温润如玉的质地,就要看这个阶段温度的控制了,温度上升的快慢,升温的时间点不同,都会影响最终作品釉色的形成。在烧制过程中孙威会随时用长钩伸入孔,将火照从炉内勾出查看,经过对火照的查看,来辨别窑内器物的烧制效果,并且会根据火照上的显示效果,随时调整窑内的温度。
第三阶段为保温期,当窑内温度达到顶温1300摄氏度左右时,对窑炉进行约十个小时的保温。最后阶段是冷却期,经过15个小时冷却后,秘色瓷便可以揭开神秘的面纱,展露在我们的面前了。
在经过了40多个小时的陪伴,孙威的秘色瓷终于可以出窑了。虽然孙威对这样的烧制火候有着准确的把握,但是在窑门打开之前他的内心还是复杂的。窑门终于打开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窑完整的瓷器,孙威烧制的秘色瓷正端坐其中,他拿出已经烧制好的秘色瓷仔细的查看和比照,孙威说这两件作品已经十分接近秘色瓷了,但是釉面效果还是不够完美,离真正的秘色瓷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反复尝试和探索每天都在进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周末是孙威最轻松的时候,因为这里会迎来一群小客人参观体验。看着孩子们手中稚嫩的泥塑,孙威感到欣慰,他仿佛看到了希望。